梦湖湘
2023-11-23 19:26:21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衡山县融媒体中心 | 编辑:徐梅芳 | 作者:赵勇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18387

“湖湘”一词,最早见于黄庭坚的一首诗,曰:“正苦穷年对尘土,坐令合眼梦湖湘。”这里的湖湘是指洞庭湖和湘江,不是泛指湖南全境。自胡安国从福建崇安县迁居到湖北荆门、再迁居到湖南湘潭县的碧泉塘、又在南岳衡山紫云峰建“春秋楼”著书立说,其学术的传播地主要是衡山、长沙、衡阳三处,主要的传播书院则有:岳麓、城南、石鼓、时务学堂等四处,所以其学术派别称为湖湘学派。

湖湘学派的思想源于北宋理学,理学是宋代儒家学者以传道为使命,注重阐释经义,兼谈性命,并转化禅、道思想精华和修养方式所产生的学派。理学的鼻祖是北宋周敦颐。理学之兴,可以说是衰落已久的儒学之复兴。湖湘文化创始人胡安国拜理学鼻祖周敦颐的弟子程颢、程颐兄弟的朋友朱长文、靳载之为师,他称周敦颐“功盖在孔孟之间”,即对儒学的贡献同孔孟一样、史称周敦颐为第二代大儒。

湖湘学派理学的确立,得益于两本书,一本是胡安国的《春秋传》,一本是其子胡宏的《知言》。胡安国的《春秋传》是弘扬春秋大义,重视理论的实践,强调孝悌,目的是启发宋高宗抗金,不搞议和,把父兄接回来,其中心思想是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。《知言》是胡安国次子胡宏的理学著作。是他本其父之学,发扬杨时和东林党总思想,在讲学授徒时所作记录的语录集。经多次精选整理,加以改进而成,为湖湘学派五大理学著作之一。这两本书,把湖湘学派的宗旨、学理、学风、伦理、道德、政论都包括进去,一经面世,即轰动了全国,湖湘学派理学从此立稳足跟。一直传承至今而不衰,这两本书都是在衡山完成的。

胡安国的老家在今福建崇安县的武夷山下,曾在此讲学四年,后人称为武夷学派。南宋建炎元年(1127),胡安国一家因兵乱迁居到湖北荆门,建炎三年(1129)胡安国又带一家人再迁居到湖南湘潭县的碧泉塘,并在此地讲学,建了湘潭碧泉书院。建炎四年(1130)胡安国游览南岳,见衡山秀丽,环境清净,适宜研究学问,便在紫云峰下买了一块地皮,先建了碧泉书堂,把湘潭碧泉书院的学生也迁至这里来。后来人们便把武夷学派改称碧泉学派了。此后名声越来越大,学生越来越多,碧泉书堂住不下了。后胡宏又建起一座能住百多人的楼房,命名为“春秋楼”。

绍兴元年(1131)胡安国违背权奸蔡京意旨,落职归家。绍兴五年(1135),宋高宗给了胡安国一项任务,命他撰写一部《春秋传》。他在“春秋楼”扎扎实实钻研了七年,于绍兴八年(1138)完成《春秋传》三十篇论著。经他大儿子胡宁,帮他整理誊抄,又撰写了《春秋通旨》一书,作为《春秋传》的辅佐。胡安国把《春秋传》献给皇上,宋高宗赵构看了大加赞赏,说:“深得圣人之旨”。于是湖湘学派的名声大振。可惜当年胡安国因劳累过甚得病去世。开始葬在紫云峰下,因为他母亲和死去的夫人都埋葬在碧泉,所以胡安国遗体迁葬湘潭,与夫人合墓。三十年后胡宏也“落叶归根”,埋葬湘潭了。但他的子孙后代仍长留在衡山,继承父业,讲学授徒。

胡安国虽在衡山只住了八年,却留下了许多遗迹。春秋楼是最大的遗迹,是一座群体式的建筑,常有百士名学子在这里学习。衡山抗金名将赵方,和他的父亲著名学者乡贤赵棠,就都在这里学习。赵棠与湖湘学派奠基人张栻(宰相张浚的儿子)同学,共拜五峰先生胡宏为师。赵方的大儿子工部尚书赵范,和二儿子兵部尚书并授予右丞相的赵葵也都拜张栻为师。胡宏在衡山讲学三十年,去世后,他儿子胡泉还继续在此讲学多年。直到宋朝亡国,胡泉和他的叔叔兄弟们都一一迁住衡山别处。春秋楼才渐渐颓废,在元朝还维修过一次,以后就废圮了。到明弘治八年(1495)监察御史郑桓奉敕就春秋楼原址建书院,以胡安国谥号命名叫文定书院。明清两代讲学授徒,辛亥革命后,尚存第四进“常寿庵”,改为胡氏质文高级小学。新中国成立后并入岳云中学,20世纪80年代,拆建为岳云中学科技大楼。

春秋楼侧有一口半月形的水塘,名叫“春秋塘”。当年,胡安国学习他师祖周敦颐爱莲的爱好,在水塘里种上了荷莲。一到夏秋,荷花亭亭,中通外直,出淤泥而不染,正是胡安国性格的体现。岳云中学的一届毕业生,集资在水塘中心建了一座六角凉亭,取名“春秋亭”。人们来此观赏荷花,可以领略当时胡安国的心境。

胡安国曾在碧泉书堂上方筑了一个台子,名叫“祝圣台”。每月阴历初一、十五,他就整理衣冠,焚香登台,向天祷告,希望国家出圣人,帮助皇上治理国家,收复失地,迎回二帝,所以叫“祝圣台”。台右一里许,有一块石头“平畴中起一突,长十丈,横若沙堤”,原刻有胡安国手书的“紫云洞”三个大字,可惜在“文革”“浩劫”中毁掉了。

胡宏在父亲去世后,仍留在衡山讲学授徒,持续三十年。直至去世。他不仅在衡山讲学,还经常到衡阳石鼓书院讲学,宣讲“重实践、反空谈”的学风。他的高足弟子张栻,也多次来石鼓书院讲学,宣传他的“经世致用,尊王攘夷”的理念。

胡宏把自己在衡山、衡阳数十年讲学的记录,摘取精华,反复斟酌,认真修改,死后经张栻作序,刻印出版,名为《知言》,意为“智慧的言语”,被誉为湖湘学派五大名著之一。(其他四部是周敦颐的《太极图说》;魏源的《海国图志》;王夫之的《船山遗书》;谭嗣同的《仁学》)。而胡安国的《春秋传》,则被元、明两朝定为科举考试的必修书籍,表明了他们学术思想的完全成熟。

湖湘学派理学可分为三个阶段:在武夷讲学时称为武夷学派,为初研阶段;在湘潭碧泉书院和南岳碧书堂讲学时,称碧泉学派,为深研阶段;在著作完成以后于衡山、衡阳讲学,以及后来张栻到长沙岳麓书院讲学时,称湖湘学派,为成熟阶段。

湖湘学派传承了屈原的忠君爱国的思想,发扬了荆楚文化爱国重道的传统和儒家忠孝节义等义理,以爱国主义为中心,注重实践,重视人才培养,学风兼收并蓄,强调创新,有开放的精神。经宋、元、明、清历代传承和发扬,到清代衡阳王夫之这个世界公认的大唯物主义者,集理学之大成,加之去伪存真,批判地继承中国儒、释、道各种文精华,又汲取近代中外先进文化,成为一种接近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的哲理学文化,是近代先进思想的启蒙者。在新、旧民主主义革命中,有许多人就是读了他的著作《船山遗书》系列篇章而走向革命的,毛泽东就经常去长沙船山学堂听哲学课,对毛泽东成就事业的影响极大。王夫之的理学,博大精深,它代表了有湖南特色的中华民族先进文化,所以改称“湖湘文化”。就是这种湖湘文化,孕育了湖南在近代现代史上一大批人才。从魏源、曾国藩、左宗棠等洋务运动发起者,到谭嗣同、陈天华、蔡锷、黄兴等变革人士;再到毛泽东、刘少奇、彭德怀、任弼时等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,湖南人在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开始了接力式的救亡图存,开始了华夏伟大复兴的征程。同时齐白石、沈从文、周立波、田汉等人,也为湖湘文化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。

“挥毫当得江山助,不到潇湘岂有诗”。湖湘学派是在南岳衡山创立、成长,并开始传播的,所以衡山是湖湘学派的发源地。“近水楼台先得月”,由此受益于湖湘学派最多的衡山得以成为闻名遐迩的文明奥区、革命老区,加之衡山书院最多、科举优胜、教育发达、革命先进、抗战勇敢、宗教和谐、儒学深入、诗文拔萃,都根源于湖湘学派。发源于衡山的湖湘学派,引领中国风骚数百年。“湖湘学派”,是衡山一项最伟大、最深刻、最有意义的非物质文化,应该重视发掘与宣传,使其为建设新衡山服务。(赵勇)

责编:徐梅芳

来源:衡山县融媒体中心

版权作品,未经授权严禁转载。经授权后,转载须注明来源、原标题、著作者名,不得变更核心内容。

  下载APP